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学院信息公开网站地图联系我们English中国科学院内网
  科研进展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研进展 > 科研进展
重庆研究院在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性质变化与环境驱动机制方面取得研究进展
2019-01-15| 编辑:三峡所水库生态学研究中心 | 【

  近日,重庆研究院水库生态学研究中心在针对消落带土壤性质变化与环境驱动机制方面取得重要研究进展,相关成果发表于国内外学术期刊中。 

  重庆研究院三峡生态环境研究所通过在三峡库区多年的跟踪观测,在库区消落带的碳氮物质循环方面取得一系列进展,研究团队以微生物为抓手,对消落带的温室气体排放以及氮污染生物去除等多个问题开展了研究。 

  三峡水库运行后,库区水位周期波动,库岸在最高水位(175 m)与最低水位(145 m)之间形成了水库消落带。周期性的淹没与出露改变了消落带土壤的基本性质,同时,库区人类活动排放(如生活污水、农业面源等)也会对消落带土壤产生影响,形成水位波动与人类活动的“双重干扰”。水位波动与人类活动分别如何影响消落带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二者相对作用如何? 针对上述问题,重庆研究院科研团队通过在三峡库区选择两种不同干扰强度的典型消落带区域,对土壤理化性质开展了连续两年的跟踪观测,基于此建立了针对消落带土壤影响因素与空间分布的系列模型。 

  研究对两类干扰的相对贡献进行了定量化,即消落带土壤理化性质主要由水位波动引起,其解释量可达40.1%,相比之下,人为活动排放对消落带土壤理化性质影响较小,仅解释2.1%。说明目前三峡库区的污染排放并非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原因。其中,人类活动排放主要影响土壤总碳、总氮和总有机质类指标,而水位波动主要影响土壤pH、氨态氮和硝态氮等。在空间分布方面,研究还首次提出了167.5 m高程为消落带土壤理化性质的分割点的概念,即167.5 m以下主要受到水位波动影响(即本地因素),167.5 m以上主要受到人类活动排放影响(即区域因素)。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三峡库区消落带的生态管理需综合考虑库区的本地与区域因素影响,不同高程应选择不同的管理策略。 

  相关研究成果以论文形式发表在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期刊上,将有利于深入认识消落带性质的变化规律,为库区消落带的生态管理提供技术思路。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303053, 41571497)的资助,以及重庆市开州区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协助。 

  相关论文链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111/ejss.12756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00248-018-1183-3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00253-015-7083-2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1368-016-1485-3 

  研究中所选择的两种典型消落带区域

 

研究主要结果的图示摘要

 
 
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 版权所有
地址:重庆市北碚区方正大道266号 邮编:400714
联系电话:(023)65935555 传真:023-6593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