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

媒体扫描

【重庆商报】重庆版“刷脸”本月下旬亮相 在家开银行账户分分钟搞定

时间:2015-04-08编辑:

  “刷脸”就能打车、购物、银行开户……这些炫酷的支付方式,离市民很近了。昨日,商报记者从两江新区获悉,本月下旬,由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研发的“刷脸”系统,将在金融远程开户、远程认证支付中正式亮相。来自该院的测试结果显示,目前人眼识别的平均准确率仅能达到72.7%,而计算机的识别率则达到了95.3%,也即是说计算机识别的正确率远高于人眼。

  应用 

  在多领域“开花”

  前不久,马云刚刚在德国IT和通信产业盛会CeBIT上展示,支付宝有了“扫脸”界面,摄像头“刷脸”后,一枚1948年汉诺威纪念邮票到了手。而如今,重庆版的“刷脸支付”也将在半个月后来袭。4月下旬,我市将推出一款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金融产品。

  “届时,市民仅需在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上,安装APP,传送身份证明予以关联,将摄像头对准自己,就能直接通过‘刷脸’完成银行、证券等金融账户的远程开户,还能认证支付。”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智能多媒体中心主任周曦介绍。

  商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已经有多家商业银行与该中心准备展开合作,在金融服务领域推广“刷脸”支付技术。

  周曦透露,重庆版“刷脸”系统不久后也将在社保领域亮相。目前,该院也为一些社保机构开发基于人脸识别的社保生存认证云平台,预计下半年会上线。届时异地领取社保的老人足不出户,仅靠“刷脸”进行远程身份认证即可,无需来回奔波。

  “在1~2年内,市民在健身馆、宾馆等也能‘刷脸’,享受更快捷的服务。”周曦说,系统识别一张脸仅需2秒左右,若通讯畅通,支付起来会很快。另外,凭“刷脸”,公司可人脸考勤、访客登记,游客可在机场、海关、铁路、景区、边防等卡口快速通关,公安部门可布控监控视频,缩小侦查嫌疑人范围。

  成本 

  用户参与零成本

  蚂蚁金服生物识别技术团队高级技术专家张洁介绍,人脸识别的技术是基于神经网络,让计算机学习人的大脑,并通过“深度学习算法”的大量训练,让它变得极为“聪明”,能够“认人”;而之所以能够准确率高于人眼,主要在于计算机可关注更多的关键细节,并通过算法,剔除一些干扰因素。

  有意思的是,人脸识别这种听上去高大上的技术,若应用于实践,却非常“接地气”。相比指纹、虹膜等许多其他生物识别技术,人脸识别更加容易大规模推广,因为几乎所有的用户都可零成本参与。

  张洁表示,首先,人脸识别不需要用户自行提交照片。根据相关规定,有资质的机构在需要进行人脸识别时,可以向全国公民身份证号码查询服务中心提出申请,将采集的照片与该部门的权威照片库进行比对。也就是说,用户在进行人脸识别时,只需打开手机或电脑的摄像头,对着自己的正脸进行拍摄即可,在智能手机已全面普及的今天,这个参与门槛低到可忽略不计。

  其次,用户担心的隐私安全,在人脸识别领域也能有效避免,因为照片的来源很权威,同时,一种特有的“脱敏”技术,可以将照片模糊处理成肉眼无法识别,只有计算机才能识别的图像,从而保障用户的隐私安全。

  “相较于密码支付、二维码支付、指纹支付等,人脸‘独一无二’,且难以“偷走”,采用非接触的方式进行识别,不仅能迅速完成一次支付,还能避免个人信息泄露,安全性更高。”周曦说。一国有商业银行负责人也表示,以往银行在办理开户等业务时,办理业务的证件持有人是否就是本人,只能由业务人员靠肉眼识别,其准确性往往难以保证。在现有识别手段的基础上,增加人像照片自动比对功能,将提高银行管控风险的能力。

  优势 

  技术准确度较领先

  来势汹汹的“重庆版”有何优势?周曦介绍,如果说目前国内其他“刷脸支付”系统还仅是“演示版”,重庆版已即将进入实际投用阶段。而移动支付采用率最高的欧洲,主要还在使用4位密码或者电子签名来认证;美国影响力最大的APPLE PAY则选择了指纹识别。

  “在深度和广度上,重庆版都是竞争对手不能比拟的,尤其在安防经验、活体检测等方面。”周曦称,中科院重庆研究院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尚佩恩分校(UIUC)图像生成与处理研究室已合作多年,在人脸识别的各个应用领域都推出过相应产品。

  周曦介绍,早在去年,他们就在全国率先启动研发人脸识别支付系统。而在应用于支付前,“人脸识别”已应用于很多方面,如边防、海关、机场自动通关系统,以及日常考勤等。

  “‘刷脸’就相当于给计算机装上眼睛和大脑,用各种数据来训练,教会计算机认脸。”周曦说,前期采集5000万张人脸让计算机学习其特征,并建立起自己的解析算法,得出识脸逻辑。采集的人脸拥有多个角度的照片,从而让计算机更全面地进行认识。由于二代身份证照片分辨率较低,加之现场拍摄可能受到光线照射不均、人脸部分遮挡(帽子、头巾、胡须、眼镜等)、与身份证拍摄的时间跨度较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人眼和传统的人脸识别技术都很难判断是否为同一人。重庆版则依托自主创建的深度神经网络算法,能让“刷脸”系统应对真实场景中多变光照、多角度、有遮挡、模糊不清、年龄跨度大等复杂情况。

  结果显示,人眼的平均准确率只能达到72.7%,而计算机的识别率则达到了95.3%,也即是说计算机识别的正确率远高于人眼。

  现状 

  大小商家争先角逐

  事实上,重庆版“刷脸”系统的诞生并非“孤军奋战”。周曦坦言,全球互联网商家纷纷垂涎“刷脸支付”。

  全球最大的网上支付公司、eBay旗下PayPal近日宣布,其在英国伦敦的里士满区的12家商场推出依靠“人脸识别”的支付系统。而国内,商报记者从支付宝相关人士了解到,“刷脸”支付这一新技术去年支付宝进行过小范围内测,预计将会在阿里的互联网银行用户远程开户时使用。此外,以技术见长的百度去年4月发布百度钱包时首次提出了“刷脸付”功能……

  商报记者调查了解到,“刷脸支付”已不仅是互联网大佬们眼中的“香馍馍”,一些IT小微企业也在试水。重庆容点科技总经理蒲桂龙称,去年,公司就曾花费一年时间,从事人脸识别系统研发。据他了解,重庆还有数家企业从事相关研发,在深圳等沿海城市,甚至多达上百家企业在研发“刷脸”系统。

  探因 

  意在争夺移动端支付

  互联网巨头在“刷脸”系统排兵布阵的背后,意欲何为?在业内人士看来,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衍生出大量商机,而移动支付入口便是兵家必争之地,互联网三巨头BAT同样在该领域排兵布阵,更是无一缺席。

  “刷脸”支付看似好玩,实质是移动支付领域大战的缩影。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分析师陈莉认为,移动支付将是未来“兵家”必争之地,“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移动支付已成‘燎原’之势。”据市场研究机构艾瑞咨询统计显示,2014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59924.7亿元,同比上涨391.3%,继续呈较高增长状态。2018年移动支付的交易规模有望超18万亿。支付宝、财付通等均会继续抢占线下的支付场景,无论是打车、餐饮、商超,还是医疗、交通、金融等领域。

  对市场而言,BAT的领先地位一时无法撼动,若其他企业能在保证用户支付安全的同时,通过产品创新不断优化用户的支付体验,就有望赢得一席之地。

  难点 

  技术还需提升

  在蒲桂龙看来,“刷脸支付”系统目前仍是看上去很美。“至少投入了200多万元,研发了不下10个版本,但最终因0.1%的失误率而打了水漂。”蒲桂龙说,最后一次,眼看识别几次都成功了,但当拿高精度本人照片去验证,竟又通过了。“刷脸”准确率若不是100%,就存在漏洞,安全性也不能达到客户要求,就无法交付。

  蒲桂龙表示,如何规避外因对人脸识别速度及识别效果的影响,一直是科研的重点方向。

  周曦也说,“刷脸”想走出实验室,就要攻克身份证照和现场人脸的验证,这一直都是人脸识别技术中的难点之一。基于此,目前也只开通了刷脸开户功能。

  同时,由于相关政策“滞后”,也绑住了“刷脸支付”前行的脚步。业内人士称,从国家银监会、银行内部制度上来说,还不完全允许这么做,尤其在大额支付方面,资金安全还是第一位。

  未来 

  刷脸支付其实不远

  针对技术瓶颈,周曦表示,新技术不会一出来就是完美的,其将不断完善和改进,并会配合其他认证方式来做到万无一失。如自动更新并抓住不变量,利用瞳距、颧骨距等,甚至在皮肤纹理中找到识别依据,确保不认错人。

  同时,人脸被“盗”的漏洞也被考虑到。周曦称,系统能第一眼识别是否是真人。而在刷脸条件不太充分的情况下,如光照太差、个人面部因受伤、整容等有较大变化、双胞胎等,还会配合传统密码来让用户完成支付等操作。

  陈莉则表示,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支付大潮已经来临,众多的互联网巨头和金融机构都已看到移动支付背后的蛋糕,将会有更多新技术陆续诞生。不过,目前“刷脸”支付还处在实验阶段,技术仍需提升,法律监管更要跟上。尽管这种支付方式能为用户带来方便,但获取用户个人面部特征是否涉及隐私,是否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监督管理等许多问题还有待解答。

  (原载于《重庆商报》 2015-4-8 17版)